通讯员张延朝报道:位于雷河镇西南部的胡耳村,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被誉为三十里“金胡耳”:六泉溪,跑马山,无底洞,八万山,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令人遐想与神往;全国劳模,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五讲四美标兵,全国五好家庭标兵,都在这里留下励志的印记。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时尚而又实在的工作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胡耳村悄然而生,并走出了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
“五老”披挂再出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犹如初升的太阳。近些年,由于打工经济的呈现,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创业青年不断增加,成为社会新的关注点。一向敏感的胡耳村党支部顺势而为,率先在宜城亮起了村级关工委的旗帜。
“组建关工委不是应景之作,这个班子必须是一个有作为的班子,其成员也必须有责任、敢担当、能成事儿!”担任了十八年村支书已退休的顾新芝坚定地说。于是,在她的倡导下,一个经过精挑细选、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为主体的胡耳村关工委闪亮登场。
生于斯长于斯的“五老”,具有较强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号召力。但他们从不倚老卖老、强迫人意,而是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对待工作、参与活动, 把关爱青少年作为“天伦之乐”的重要内客之一。许多成员克服年老多病的困难,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老支书、关工委名誉主任顾新芝更是率先垂范,捐资助学,走访留守儿童,慰问困难学生,帮扶创业青年,她都是走在最前列。
村党支部一直重视关工委的工作,书记张奎经常询问他们的情况,及时研究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不断为“五老”注入动力。许多年过花甲的“五老”由衷地表示:“村里这般关爱我们,我们浑身都是劲儿,干到七十岁没问题。”
强化建设固阵地
关爱必用真心,关爱须有平台。关工委面世之初,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建设,不断加固关爱下一代的阵地。
建制度,行动有规矩。通过学习借鉴,先后出台了会议、调研、活动和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并做到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上墙,以接受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加强档案的规范管理,现已建有制度建设类、团队创建类、培训学习类、文件台账类、活动集锦类、获得荣誉类等六类档案,做到活动开展有记录、服务群众有痕迹,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制度有效推进。
建队伍,工作有人气。除了“核心层”,关工委下设“五大员”,即:留守儿童辅导员、道德讲堂宣讲员、创业就业联络员、社会矛盾调解员、健康咨询服务员,负责日常的服务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几位“五老”副主任,每周都要到东方学校、村幼儿园和小区走一走、看一看,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许多村民自发捐书,将珍藏多年的书籍献给了图书室。2020年重阳节前夕,村关工委组织了一台弘扬孝文化为主题的联欢节目。为了辅导一个少儿舞蹈,正在上海探亲的老教师薛兆莲,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回村里。
建设施,活动有场地。村支部划出房间,专门用于关工委人员办公。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募捐和争取,先后投资30余万元,配备了四点半学校、图书阅览室、文体器材、文化广场等。四点半学校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开放,由关工委成员充任家长,引领、督导学生完成作业或阅读课外书籍、开展文体活动。如今,丰富多彩的四点半学校,吸引了不少非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参与。每到这个时段,阅览室、文化广场都是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关工委秘书长郭刚说:“工作量虽然增加不少,但感觉是累得快乐、累得值得!”
引领增后劲
活动是载体,是实施关爱的连接器。近年来,胡耳村关工委针对本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建立了全村留守儿童档案,制作出留守儿童花名册、精准扶贫留守儿童花名册和低保户留守儿童花名册,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引导开展好读书活动和文体比赛、演讲竞赛,根据少儿兴趣特长组织辅导的同时,关工委定期组织“微心愿”“小手拉大手”“消除白污染”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分享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反哺”家长热爱当下、做崇尚公德的好公民。“小手拉大手”和“消除白污染”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学生参加护路、禁烧、公环境卫生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与宣传作用。去年六一儿童节,村关工委筹措资金3000多元,走访慰问了26个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并为他们捐赠了书包、跳绳、故事书等爱心物品。四年级学生王垌岩,不仅是一名留守儿童,而且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经济异常困难,当关工委成员给他送去了书包、故事书和羽毛球时,小朋友流着泪说:“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王垌岩的话,道出了受助儿童的共同心声。
开展青年创业就业帮扶活动。关工委结合本村的资源,通过提供创业场所,帮助发展村级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联系企业劳务输出等形式,积极支持村里无业青年创业就业。2020年,因疫情影响,外出打工受限。五组退役军人陈茂金想在自己家的承包山上养鸡,就是不知道从何办起。顾新芝得悉后,立即与政府和土管部门联系,使该项目获得政府的高度重视。陈茂金说:“不是老书记,我真不知道从哪里做起”。仅2019年以来,关工委已帮助二十多名有志青年,找到了创业门路或建成了自己的项目。
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活动。对此,村关工委主任龚圆圆有自己的“理论”:除了帮助困难群体外,更重要的是行为教有——让孩子们从小种下博爱的种子,尤其是有利于困难家庭学生的身心健康。于是,关工委联合劳模工作室组建了困难群体微信群,开通信访接待渠道,只要群众有诉求,他们就第一时间做出回应。2018年8月的一天,在外打工的六组村民刘道红,突然打电话给顾新芝,哭着说自己得了肺癌,顾新芝一边安慰,一边询问对方能为她做点什么。2019年年底,顾新芝把刘道红的情况反映到市总工会,帮助其争取职工补助1万元。去年7月,本村四组的男青年潘德才在外打工期间意外身亡,死者的父母情急之下找关工委求助。关工委随即联系律师进行司法援助,帮助家属争取到了100多万元的赔偿金。村关工委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全村有60%以上的群众,曾享受到关工委的服务与帮扶。
在关工委的作用下,胡耳村在文明和谐的道路上真可谓锦上添花。他们以德为美,以勤为基,助力于胡耳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如今,全村依靠区位优势,构建了以一二组为中心的工业园劳务型板块,以三四五组为中心的石材建筑业板块,以六组为中心的餐饮服务业板块,以七八九十组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板块,实现了人均年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20年,胡耳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去年,六年级学生胡可馨,以其助人为乐、品学兼优的突出事迹,跻身宜城市“十佳少年”行列。小可馨说:“我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村关工委的爷爷奶奶们,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弱者。”
群众是这样赞誉“五老”的:他们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后人不计报酬,用诚挚的余热温暖着下一代。襄阳市关工委主任常全华在胡耳村调研时,感慨万千,曾评价说“这是我到关工委工作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村级关工委”。
(编辑:闻俊 责任编辑: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