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6公里老旧管网“换新颜” 5.8万户用水更“稳”更“甜” ——历时7个月攻坚 龙头片区供水主管网改造工程竣工通水

记者李勤 通讯员闵敏报道:“以前高峰期水压小得像‘滴灌’,现在水流又大又稳,做饭洗澡再也不愁了。”9月6日,龙头街道居民周攀拧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作响,脸上满是笑意。

随着总投资1800余万元的龙头片区供水主管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困扰该区域多年的“用水难”问题彻底解决——6条市政道路近6公里老化管网“退役”,高强度球墨铸铁管“上岗”,5.8万居民和企业用户迎来用水“升级版”。

民生“痛点”变“重点” 30年老管网“超长服役”亟待焕新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的“血管”,更是保障民生的“生命线”。在龙头街道振兴大道、紫阳观路等6条主干道沿线,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供水管道已服役超过30年——管道锈蚀严重、漏损率居高不下,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更导致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局部区域水压不足,部分高层住户甚至面临“断水”尴尬。“夏天洗澡洗一半没水,冬天水管冻裂抢修频繁,居民意见很大。”龙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华锐回忆道。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宜城市委、市政府将该项目列为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总投资1800余万元,系统性对6条道路(振兴大道、紫阳观路、随南路、宜城大道、万众路、襄沙大道)近6公里供水主管道实施更新改造,以“管网焕新”推动城市发展与公共用水保障能力“双提升”,为居民生活品质“加码”。

“硬核”改造惠民生 球墨铸铁管+智慧水务“双保险”

今年初,宜城市天河供水有限公司启动改造工程,以“安全可靠、智能高效”为目标,打出“材质升级+智慧管理”组合拳——针对老管道易锈蚀、承压弱的痛点,全线采用高强度、耐腐蚀、寿命达50年以上的球墨铸铁管。“这种管材抗压性强,能承受更高水压,运行稳定性远超传统混凝土管。”公司副总经理李飞介绍。

同步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在管网关键节点加装电磁流量计,完善分区计量系统(DMA),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水压、水量及管网运行状态,实现“精准控漏、快速定位故障、科学调度”,漏损率预计下降30%以上,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民生“温度”保进度 分段施工+错峰作业“少扰民”

改造工程地处中心城区,施工面临三大挑战:作业面集中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空间狭窄;沿线覆盖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人车流量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交织),协调难度高。

“居民用水无小事!”天河供水公司坚持“民生优先”,采取“分段施工+错峰作业”模式——科学划分6条道路施工顺序,避开早晚高峰;现场设置警示标识与围挡,安排专人疏导交通;通过“宜城发布”、官网、公众号提前发布降压停水通知,明确影响范围并提醒储水;开通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24小时响应居民咨询。

针对襄沙大道等复杂路段(地下管线与国防光缆交叉),公司主动协调市住建局迁移111棵行道树腾出作业面,联动传输局制定国防光缆保护方案,采用人工开挖精准施工,既保障安全又确保进度。

水脉“焕新”润民心 从“用水难”到“幸福泉”

“现在水压稳了,水流大了,热水器随时能用,生活舒心多了!”龙头街道住户张欣怡拧开厨房水龙头,清澈的水流瞬间注满水槽。

数据显示,新管网投用后,区域供水压力提升,漏损率预计下降30%,水质浊度低于国家标准,5.8万用户用水体验全面升级。

“这是‘看得见的工程’,更是‘摸得着的幸福’。”龙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华锐感慨道,居民普遍反馈,高峰期不再断水,水质更清澈,用水焦虑彻底消除。

宜城市天河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志浩表示:“我们将以此次改造为新起点,持续践行‘清润万家惠民生’理念,守护城市‘水脉’安全,让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民生的温度。”

一审:张阳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

楚贡酒业开启赠美酒助力宜城学子金榜题名活动。

详询0710-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