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薯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就业万余人、年产值超5亿元


记者刘毅 艾淑莉 通讯员杨奕文报道:金秋丰收季,田间收获忙。近日,宜城市10万亩红薯陆续进入采挖期,薯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收、销售,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沁人薯香。
繁忙的劳动景象
11月2日,在板桥店镇罗屋村百亩红薯种植基地,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采收机驶过,一垄垄饱满的红薯破土而出,工人们紧随其后,有序进行分拣、去泥、装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今年我种了1000多亩红薯,趁着天气晴好,请了20多位工人帮忙抢收。”板桥店镇罗屋村村民何在财介绍,“今年亩产达8000多斤,前期市场价在每斤0.8元至0.9元之间,后期虽略有回落,整体来说还不错。”
红薯丰收得益于当地“良种、良机、良技”的推广。何在财的1000多亩红薯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管理,精准控制水分与养分供给,红薯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今年我们专门挑选了一些品质好受市场欢迎的红薯苗移栽,后期又请专人管理,也加装了地膜、滴灌等设施,红薯产量还不错。”何在财说。
种植户采收红薯
在该镇的另一处红薯育苗基地,湖北薯香门第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邹兆宏正忙着联系工人采摘红薯苗,这些订单将发往广东、广西等地。自2019年投身红薯育苗以来,邹兆宏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与多家农科院所合作,引进脱毒种苗进行扩繁试种,并于今年成功实现大规模冬季育苗,打破了传统种植的季节限制。
“我们今年已向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发出两批薯苗,宜城薯苗因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邹兆宏说。
红薯“产得好”,还要“卖得好”。近年来,宜城市通过“线下”“线上”双向发力,不仅扩大销售渠道,也有效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全市红薯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总产值突破5亿元。从育苗、种植、销售到储存、加工,宜城已形成完整的红薯产业链,走出一条农村产业升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宜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吴运明表示,下一步将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延长红薯产业发展链条,以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助力提升红薯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宜城红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审:向润菡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