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炼真功“烟火”焕新彩 ——宜城干部下沉激活消费新动能观察

记者钟军 李锋 通讯员范庆丰 孙沛东 张利平报道:秋意渐浓,宜城大地却依然洋溢着炽热的发展气息。从人声鼎沸的光彩商圈到香气四溢的高康美食街,从霓虹闪烁的楚宜青创园到笑语盈盈的市井巷陌,一股消费复苏、经济向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这背后,得益于一批批扎根一线的干部们,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从“矛盾窝”到“暖心巢”:人大观察点巧解商圈千千结

去年底,宜城最大的建材商贸核心区——光彩商圈还弥漫着焦虑与不满。物业卷款跑路、基础设施老化、货车随意占道……1066户商户的满意度不足一半。

转机始于今年三月,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在此设立社会建设观察点,深入一线倾听民意。

“过去是我们跑断腿找社区,现在是代表们上门听诉求。”商户龚圣强感慨道。一本本民情记录本,详细写下商户们的急难愁盼;一场场“群众、代表、部门”面对面座谈会,让医保报销简化、目录调整等诉求得到部门的现场回应和承诺。

变化悄然发生:新组建的“红色物业”将物业费从每平方米1.2元降至0.6元,水费也相应下调;针对商户子女“看护难”开办的爱心托管班,让64个孩子有了安心去处,家长们得以更专心经营。

市人大代表杨明菊道出奥秘:“‘一线工作法’要求我们带着问题走、盯着难题改。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也在一线提升。”如今,商圈满意度大幅提升,昔日的“矛盾窝”成了商户们的“暖心巢”。

从“等客来”到“引客来”:商务专班炒香“高康”一桌菜

“没有一只鸡可以飞出高康!”这句豪迈的广告语,是小河镇高康美食街的金字招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这锅“老公鸡”香飘更远,成为商务干部们心头的要紧事。

开街初期,客流爆棚的“甜蜜烦恼”让餐馆负责人汤卫芹措手不及:“桌子摆到院子外边还是坐不下,眼瞅着客人等不及走了。”商务服务专班干部迅速行动,一边帮忙疏导客流,一边指导商户开通线上预订,拓展销售渠道。

更重要的是,专班干部并未止步于解决单个问题。他们推动高康美食街与楚皇城遗址公园、红色旅游路线串联,精心打造“美食+文旅”精品线路,把“一顿饭”变成“一日游”甚至“两日留”,实现从单一餐饮消费向“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的升级蜕变。

高康美食街开街半年来,10万余人次游客到访、超千万元营业额、新增百余个就业岗位,成为这份实干精神的最佳见证。

从“旧厂房”到“梦工厂”:文旅干部点亮青年“夜经济”

华灯初上,楚宜青创园内霓虹闪烁,歌声飞扬。很难想象,这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的前身是一片废旧厂房。

它的蝶变,离不开宜城市文旅局干部们的全程赋能。为给园区找准定位,市文旅局副局长郑新涛和同事们顶着夏日连续走访,发放2000多份调查问卷,最终确定“文创+演艺+非遗”的青年业态方向。

“我们不能只做普通商业街,必须要有宜城的楚文化魂和青年潮流的范儿。”郑新涛说。干部们化身“服务员”,对接高校设计团队,挖掘楚文化元素,组织营销培训,还为商户庹全金想出“金点子”——将普通餐饮与楚文化结合,推出“章华喜宴”特色套餐,七夕期间十天就卖出3万余元。

更让年轻人惊喜的是,干部们策划的文创节、音乐节、网红打卡挑战赛,让这里迅速成为潮流聚集地。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消费者超180万人次,其中72%为青年人,总营业额突破1800万元。

“通过干部下沉一线、‘零距离’服务,我们精准激活了消费全链条,实现了干部能力提升、事业发展、群众满意的多方共赢。”宜城市委书记武义泉表示,“下一步,宜城将继续深化‘文旅+餐饮’融合,培育青年新业态,全面激活夜间和假日经济,为县域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记者手记:在走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激活消费、提振经济的关键在于“人”,尤其在于广大干部的作风、能力和担当。宜城的实践表明,当干部们真正沉下去,把办公室搬到商圈街巷、项目现场,就能精准捕捉市场的脉搏、群众的期盼,从而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点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缕来自基层的“烟火气”,升腾的是信心,温暖的是民心。

一审:张阳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

楚贡酒业开启赠美酒助力宜城学子金榜题名活动。

详询0710-4321999